六十年“医心”:裴骏,一位把脉问诊里的“求本”医者
人有疾,必寻医。每逢坐诊日,裴骏医生所在诊室的门外便已聚集起不少患者。他们或神色焦虑,或面带愁容,有的是被妇科顽疾困扰多年的女性,有的是受心脑血管病折磨的老人,还有的是因皮肤病反复而苦不堪言的年轻人。一条长队从诊室门口蜿蜒延伸,承载着人们对摆脱病痛的殷切期盼,等待着与这位从医六十载的中医专家相遇。
好医生看病,关键在一个 “本” 字 —— 唯有找准病之根源,方能对症施治。已故北京 “四大名医” 汪逢春先生,曾对弟子裴骏留下一句毕生受用的教诲:“做事要大胆、心细;处方要精,辨证要准。” 这句箴言,从此成为裴骏六十载行医路的座右铭,指引着他在中医诊疗的道路上始终坚守初心。
裴骏医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打下了扎实的中医理论根基,更将师傅的诊疗智慧融入日常实践,始终恪守 “辨证求因,治病求本” 的准则。他坚信,世间没有无因之病,任何病症的显现,背后都藏着脏腑、气血或阴阳的深层失衡,唯有揪出病根、从源头上调理,才能真正帮患者摆脱病痛。
在诊疗过程中,裴骏医生始终践行 “处方要精,辨证要准” 的要求。每一次看诊,他都会仔细为患者把脉、察看舌象,耐心询问病史、生活习惯与身体感受,全面掌握患者的整体状况后再辨证施策。经过多年临床总结,他对不同病症的根源有着深刻洞察:女性疾病多与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相关;慢性病则常因身体内部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引发。
从青年学医至今,六十年转眼而过。裴医生的手,常被人称为“妙手”——但他自己明白,每一次“药到病除”的背后,都是几十年不断的积累与实践。他能成为一代名医,离不开深厚的师承与持续的修行。裴骏师承自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一脉,继承了“辨证精准、用药轻灵”的学术思想,尤其重视整体气机与辨证施治。
但他并不止步于此。他反复研读中医经典,也主动学习现代医学,主张“中西结合,知其所以然”。在他看来,中医要发展,既要扎根传统,也要开放创新。
如今,裴医生依然致力于培养后辈。他常对学生说:“学医先重德,再看心。没有慈悲与热爱,难成良医。”他希望年轻人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医一直焕发生机。
“求本”二字,对裴骏医生来说,不仅是医术,更是医道。它体现在每一次把脉、每一张药方中,也融汇于他对病人始终如一的关怀里。
中医看病,靠的是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每一步都需凝神静气。裴医生每天接诊大量患者,对每一个人都细致入微,尤其体恤那些远道而来、经济困难的人,有时甚至主动减免诊费。面对多年痼疾、心灰意冷的患者,他从不敷衍,总是耐心宽慰、反复斟酌,给出希望。
口碑,是他更好的勋章——帮助无数家庭迎来新生命,让慢性病患者重拾健康,也为皮肤顽疾者解除痛苦。
有人问他,从医六十载,可有遗憾或治不好的病?他坦然说:“医学没有尽头,病情复杂多变,确有难以如愿之时。但这更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敬畏,持续学习、总结,才能不负性命相托。”
对于中西医之别,他见解通达:“两者各有所长。中医重在整体调理、辨证施治,擅长慢性病和功能失调;西医强于急救、手术和抗感染。真正为患者着想,就应取长补短,不必有门户之见。”多年来,裴医生始终坚守临床一线。
医者裴骏,选择的是一条在中国的大地上,与寻常百姓的疾苦相伴,用毕生所学,守护健康的本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