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酸痛?频繁落枕?是身体在报警!
脖子痛?头晕手麻?别再说“没事”了!你是否也总把颈椎不适归咎于“累了”,按一按就敷衍了事?这些“小问题”,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更大“警报”!
【专家辟谣时刻】北京年轮中医骨科医院史主任郑重提醒:颈椎病,绝非按摩一下那么简单!本期文章,史主任将带您走出误区,科学养护您的颈椎。
▼
史立强
年轮综合骨科科主任
出诊:周六下午
擅长病种/治疗:
熟练掌握复杂手外伤急诊处理及晚期修复和功能重建技术
应用拇甲瓣及第二足趾游离移植,手指再造手术治疗手指缺损
熟练掌握周围神经损伤急诊处理及晚期功能重建外科治疗。
应用微创接骨板技术(MiPo)治疗四肢骨折脱位,达到早期关节及肌肉功能训练。
行医经历:
北京医学委骨科分会
原北京丰台医院业务副院长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是人体脊柱颈段的骨头,共7块。它们像砖块一样叠加在一起,颈椎之间有椎间盘,有缓冲震荡的作用。颈椎附近有重要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结构走行,也有韧带肌肉等维持颈椎的稳定性。
而颈椎病则是指颈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关节、韧带等退变,这些退变的组织压迫或刺激相邻的脊髓、神经、血管等,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颈椎病并不都是脖子痛
在颈椎病初期,部分人群可能仅会感到颈部出现酸痛或僵硬等不适,适当休息后,此类症状或可减轻。这种情况常见于因姿势不良等原因导致的颈部肌肉紧张(多对应于“颈型颈椎病”)。
如果身体出现以下症状,需引起重视,可能是颈椎出了问题:
脊髓型颈椎病:可表现为持物易落、行走时可能感到不稳、四肢有麻木或乏力感、灵活性有所下降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肢麻木,以及从肩膀至手臂的放射性疼痛。
椎动脉型及交感型颈椎病:或伴有头晕、头痛、耳鸣、多汗、视物模糊等多种表现。
重要提醒:个体差异显著,具体诊断需由专业医生完成。请勿自行判断,以免延误处理。
头晕别再让颈椎"背锅"了!
很多人一旦出现头晕,同时又感到颈部不适,往往会首先怀疑是颈椎出了问题,认为头晕是颈椎间盘压迫血管或神经导致的。然而,这种想法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认知误区。
事实上,除少数个案因椎动脉本身受压或狭窄可能引发头晕外,绝大多数类型的颈椎病(尤其是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并不会直接引起头晕。这是由于人体的椎动脉受到横突孔的结构保护,且因钩椎关节的阻挡,椎间盘突出物很难直接压迫到椎动脉。
此外,椎动脉主要负责脊髓及小脑部分区域的血液供应,而大脑绝大部分血供来源于颈内动脉系统。临床研究表明,真正由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其实比例较低。因此,当你出现头晕症状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并及时前往正规医院专科就诊,明确诊断,避免盲目自我判断或归因于颈椎。
经常落枕,是颈椎亮起了"黄灯"
落枕,通常表现为一觉醒来后颈部、上背部的明显疼痛和活动受限,多与睡眠姿势不当或颈部受凉有关。症状较轻时仅感转头不便,严重者甚至难以低头、仰头,需保持头部偏向一侧的强迫姿势。若此类情况反复发生,往往提示颈椎稳定性下降,可能是颈椎病的早期信号之一,建议引起重视。
想要减少落枕发生,选择一个合适的枕头非常重要。合适的枕头不仅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还能为颈部提供良好支撑,放松肌肉,预防不适。
【如何选择枕头?】
枕芯材质:建议选择柔软且透气的填充材料,避免使用过硬或过软的枕头。过硬会增加局部压力,过软则无法有效支撑颈部,都可能加剧疲劳。
高度与形状:如习惯仰卧,可选择中间略低、两端略高的枕头,高度以一拳左右为宜,以维持颈椎自然的生理曲度。
如习惯侧卧,则建议选择高度接近肩宽、质地稍实的枕头,以填补耳至肩之间的空隙,保持头颈与身体中线对齐。
温馨提示:落枕频繁发生或伴有手臂麻木、头晕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需进一步干预。
哪些颈椎病患者需手术?
颈椎病治疗一般优先采用非手术方法,但部分患者可能需医生评估是否需手术:
出现脊髓功能受影响表现,如四肢肌力下降、行走不稳或感觉异常;
规范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未好转或症状继续加重;
短期内病情进展较快,如肢体麻木或肌力减退明显;
神经根性疼痛显著,保守治疗无效,对生活影响较大;
影像学检查显示椎管或神经孔存在明确狭窄,与症状相符。
是否手术、手术时机及具体方式,应由脊柱专科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判断。
常见颈椎手术方式
颈椎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 颈椎前路手术
常通过颈部前方入路处理病变,适用于多数类型的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形成造成的神经压迫,可在解除压迫的同时实现椎节稳定。
2. 颈椎后路手术
多用于多节段椎管狭窄、韧带肥厚或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等病情,通过扩大椎管空间为脊髓减压。
3. 颈椎内镜手术
属于微创术式,适用于部分神经根型颈椎病及限局性椎管狭窄。该技术创伤较小,部分患者可在局麻下完成,术后恢复较快。
北京年轮中医骨科医院史主任表示:是否适用手术、应选择何种术式,须由专科医生基于患者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身体状况等进行综合判断。患者可经医生详细说明,了解不同治疗方式的特点后共同作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