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年轮中医骨科医院! 门诊时间(无假日医院)8:00-17:00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动态 >
刀尖逐光者:张西峰教授以微创匠心守护脊柱健康
时间:2025.09.09 点击数: 7310 发布来源:未知

张西峰教授,我国微创脊柱外科开拓者、原北京301医院骨科专家。他以毫米级的精准操作,推动脊柱手术从"大刀阔斧"走向"精细入微"。三十余年完成两万余例成功手术,用微创技术为患者撑起生命脊梁,点亮无数人挺直人生的希望。


image


image


image

师从朱盛修、张伯勋等骨科泰斗,受教于卢世璧院士、王继芳教授,张西峰教授自博士毕业之日起,便将微创技术视为脊柱外科的未来。2002年,他毅然投身这一前沿方向,从传统的“大开刀”转向“小切口”,成为中国较早一批探索全脊柱微创技术的领军者。


image

他不仅熟练掌握了脊柱侧弯矫正、高危结核治疗以及上颈椎手术等复杂开放技术,更于2003年赴美跟随国际知名专家Anthony Yeung医生进修学习,并将经皮内窥镜技术新引入国内。在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他还持续对相关术式进行改进与创新,提出脊柱结核微创治疗新理念,积极推动侧方融合与经皮内固定等多项技术在国内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截至2018年,他累计完成脊柱内镜手术5000例,成为国内完成该类手术数量较多、掌握术式较为全面的专家之一。同时,他倾力培养的千余名专业医生,也在不断将微创技术推广至全国更多地区。
从早期的技术追随者到如今的行业引领者,张西峰教授为中国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助力该领域在国际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image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脊柱疾病患者占比逐年攀升,这类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性差,治疗风险陡增。针对这一群体的治疗困境,张西峰教授带领团队深耕细分领域,构建了一套专为老年患者设计的微创诊疗体系。
在术前评估阶段,他创新性地引入 “多学科联合评估模式”,联合麻醉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对患者心肺功能、凝血状态、骨密度等指标进行全方位研判,精准排除手术禁忌;在术式选择上,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主推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与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通过局麻下的精准穿刺,将骨水泥注入病变椎体,全程仅需 30-60 分钟,术后 2 小时即可下床活动,有效规避长期卧床引发的血栓、感染等致命并发症。
除老年患者外,针对脊柱肿瘤、脊柱术后翻修等复杂病例,张西峰教授同样制定了个性化微创策略。他带领团队研发的 “内镜下肿瘤精准切除术”,借助高清内镜视野,可在保留正常脊柱结构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避免传统开放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对于脊柱术后翻修病例,则采用 “内镜下瘢痕松解 + 神经减压” 技术,减少二次手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让 “难上加难” 的治疗变得安全可控。


image

张西峰教授常说:“医生的技术再好,若不能贴近患者需求,也是空谈。”对他而言,微创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在能够采用微创方案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微创,即便需要开放手术,也会严格遵循微创原则,力求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
面对常见于中青年群体的颈椎病问题,他注重结合患者的职业背景与日常生活需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针对因长期伏案工作、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上班族,可适用“后路脊柱内镜钥匙孔减压术”,切口通常约为1厘米,一般不依赖内固定物,患者术后当天即有机会活动颈部;若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则可能采用“前路小切口减压融合术”,该类术式创伤较小,恢复较快,部分患者术后三天左右即可达到出院标准。


image

他始终坚持充分沟通,用通俗语言讲解病情与方案,尊重患者选择;术后还组建康复指导小组,提供个性化锻炼计划和全程跟踪,确保患者不仅“治好病”,更能“恢复好”。这种技术与温度并重的模式,使他成为患者心中“可托付脊梁的医生”。
即便已硕果累累,他仍怀揣敬畏与热忱:“脊柱微创的发展没有终点,只要让患者少受苦、多一份希望,一切探索都值得。”这位在刀尖上追逐光明的医者,正以毕生坚守,推动中国脊柱外科走向更微创、更精准的未来。